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不难发现,没有一个创意是我所在的部门独立完成的。不论是和运营还是市场媒介或是技术部门,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当中我们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部门是创意部门,其他部门是执行部门。而实际上在一个企业里创意是一个公司整体的属性和文化,绝不是仅凭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创意是需要沟通和合作的,没有沟通和合作的创意只是闭门造车。
1)创意不是单一部门能够完整实现的,沟通和多部门合作是必需的。通过以上两个例子不难发现,没有一个创意是我所在的部门独立完成的。不论是和运营还是市场媒介或是技术部门,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工作当中我们很多时候觉得自己的部门是创意部门,其他部门是执行部门。而实际上在一个企业里创意是一个公司整体的属性和文化,绝不是仅凭一两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创意是需要沟通和合作的,没有沟通和合作的创意只是闭门造车。
2)创意本身不是凭空而来的,创意的灵感来自平时的积累。
这是很多初做创意的年轻人容易产生的误区,年轻人很多时候觉得创意就是与众不同,是标新立异。但是其实创意并非刻意凭空产生。很多案例都可以看出,一个优秀的创意是从那些之前的例子中吸取了营养。我经常说借鉴经典案例并不是坏事,任何艺术大师,早期的时候都要临摹复制,不论是绘画、音乐还是舞蹈。而我们要注意的是,以上两个案例里,当我接到需求的时候脑海中第一反应已经有了类似的案例,而进步的思考过程中想到的其他案例也都是提前就在脑海之中的,而非临时寻找。但是我看到很多人的工作方式是,接到一个要求,然后开始在网络上搜索相关案例,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工作方式可以应付一时,但是难以做出好的创意。
因为临时搜索的案例针对性太强,基本都属于一个方向,很难打开 而且不只是移动互联网的。我们从各个领域和场景中都 思路。我们要做的是在平时就不断地积累创意,那可以学习到创意的思路。所以有这样一句话,所谓的灵感就是平时的积累。
3)创意不怕更多人的参与,但在一个创意上去深入,比一个人出一个想法更重要。
关于创意的多人合作方式,这里我可以谈谈我的一一些个人看法。首先我并不喜欢所谓的头脑风暴,尤其是同事间的头脑风暴。出于很多心理原因,有相同目标或类似目标的人在一起很难产生合理的决策,尤其最后以投票来决定的方式。我相信很多人应该有类似经验,至少我没有在一一次完全凭空的头脑风暴中得到过任何可靠的结论和决策。我更信赖有人主导,其他人逐步加入的合作方式:最初由一两个人来进行主导,最原始的创意动机和方向由这一两个人提出;然后其他参与者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去帮助主导者进一步完善创意,这样可以让创意更深入。其实任何形式的创意的好坏,关键看是否能够找到与产品的关联和深入的方案。而头脑风暴往往是把最初用什么形式和方向的问题作为主要讨论议题,而不是就一个形式和方向去深化,这是非常危险的,没有深入的方案聊创意毫无意义,就如同在化学里抛开了剂量谈毒性。当然,我们会在某些阶段开一些大家一一起讨论的会议,这时候大家都是带着自己在一个主导方向上的方案进行讨论磨合。而绝不是没有任何准备的头脑风暴。创意的主导者必须对创意有方向性上的判断。当然也不要企图一个人完成整个创意,第一条我们便说了创意必然是一个多部门合作才能完成好的任务。
4)创意可能比平时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了解。
微观到用户体验内部的创意,一定需要我们对技术的了解。其实不光是创意,即使是平时的UI设计也会要求我们对技术足够了解,才能让U设计从设计阶段就考虑到实现后的实际情况,预料到最终面向用户的效果。而创意则更难,需要我们对技术更为了解,我们并不要求用户体验设计师会写代码,但是必须了解代码的逻辑和技术实现方式。以上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创意最终都和技术相关。创意是有新鲜感的事物,配合上技术的更新才能把创意发挥出来。
5)创意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环境也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很多喜欢做创意的人,会有很多案例提到一个创意是如何拯救一个商品,甚至一个企业。不过那些更多的是都市传说罢了。其实我觉得第二个例子在上线后会有良好反应,我一度觉得自己会做出一个在圈内扬名立万的好创意,但是最终由于不可控的外因导致整个宣传策略和节奏的调整,让该创意没有发挥出最终效果。所以我们必须明白,一个创意的成功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我们很难在该创意上线前准确地预估出后续的效果,如果能够通过数学的方法准确地预估出创意带来的附加收益,那它肯定不是一个好创意。当时我们多少会对创意的好坏有个大体的评价,根据吸引力、关联性、再次传播的可能性,再加上从设计制作的细节、到传播的支持、运营相关的配合等整个创意的完整性,我们可以提前预估出这个创意是否值得一做。因为创意是具有双面性的,挑起用户更大的欲望中,我见过很多部门为了提高自己所在部门的重要度,做出很多看 后,如果后续无法接住,会给用户更差的体验效果。日常工作很吸引眼球的创意,但是他们往往没有考虑到整体的环境,包括 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的企业环境,导致创意提升用户兴趣后,没有可承接的内容,让这种所谓的创意变得毫无意义。
6)创意的目标依然是传递信息,切勿丢失本源的信息。
创意最白的就是过度隐藏信息,几次信息转义后就会失去本源,我们始终要照顾原始的信息。我再举个例子,一个朋友给我看他们设计的一一个宣传页面,页面上被两个色块区分, 两个色块的区分线是一条斜边,同时背景上还有个年轻人。我实在没懂该广告的含义,我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他们推出的一个新活动,叫斜杠青年。专门包装那些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比如一个设计师,业余生活又是个辩手。而他们觉得这种多重身份,在文字书写的时候一般几个身份间会用斜杠划分。所以他们提炼出了斜杠青年这个概念,然后他们在做页面的时候,把斜杠青年这个概念再一次抽离,抽象到了一条斜线,最后由两个色块碰撞去表现这个斜线。但是当设计完成后他们总觉得哪里不对。我看过后便指出了问题,他们把一个原始概念进行了多次转义抽离,让最终的画面和原本所谓的一个人多重身份完全无法联系上了。创意去传达信息很多时候确实需要转义抽离,但是这就如同笑话,如果最后笑点是转一个弯会让大家觉得好玩,如果转弯太多大家会觉得很傻。最后我和我的朋友说,让他们回归本源,减少转义的次数,多重身份只进行一次转义,从而确保了用户可以看懂。
可能您还想看